母校,我心中永远的丰碑

发布时间:2020-09-01浏览次数:10

母校,我心中永远的丰碑

20060410日     李书鲤  沈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 77级中文系毕业生

  母校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(统战)部的老师曾约我就母校五十五周年校庆写点东西,写些什么我一直在犹豫,迟迟没能动笔。前些日子因工作关系,又回到了毕业二十多年的母校沈阳师范大学,虽然距上一次回母校仅一年左右的时间,但我还是惊讶母校的飞速变化。特别是听了校宣传(统战)部老师们的介绍,看到校园新的建设和老师同学们脸上呈现的那种愉快神情。内心突然涌上一股抑制不住的情感,回忆、怀恋、渴望、憧憬、欣喜、祝福等交织在一起,久久不能平复。这对已有30多年工作经历和已知天命年龄的我来说,是近些年罕见的现象。平静下来后,我反复地扣问自己,是什么让我这样心潮澎湃;为什么每次回到母校,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不自禁,就像游子见到久别的母亲。瞬间,我忽然明白了,那是我心中埋藏很深的母校情结,历经磨砺,弥久愈坚。至此,想要对母校说点什么,想要为母校写点什么的冲动,不觉油然而起。虽然是母校中文系毕业的,舞文弄墨理应是安身立命之本,但在校读书时我的文笔就很拙,毕业后二十多年又大多在党政机关工作,写的基本上都是命题“作文”,难登大雅之堂。好在对母校的感情是真挚的,即使写的再差、再幼稚,母校也会欣然接受这炽热的赤子之心的。

  那是1978年的早春,历经“文革”后的第一次高考,被称为77届的我们,带着参差不齐的年龄、迥然不同的经历,来到位于辽西山区的母校,开始了难以忘却的大学生活。不能忘怀,学校转辗两次的大搬迁,十七个人挤住一屋的大通铺,自己生火取暖的大教室,几乎不变的“周(玉米粥)秉(玉米饼)贤(咸菜)”;生活条件的艰苦,锤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。不能忘怀,在被挤满的阅览室内,倾听老师们《达尔文与进化论》、《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》、《曹雪芹与红楼梦》的精彩讲座;在晨曦初现的校园里,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晨读的身影;在夜深人静的教室里,聆听到同学们书写的笔迹声;对知识的渴求,夯实了我们毕业后工作的基础。不能忘怀,在食堂里举办的文艺演出,相声、小品、歌舞、话剧、器乐无所不有,都是同学们自编自演;多彩的校园文化,丰富了我们自身的才艺。不能忘怀,水渠作泳池,乡路当跑道,篮球、排球、羽毛球等各种体育活动,几乎都是全员参与;简陋的体育设施,锻炼出我们强健的体魄。最不能忘怀的是我们的老师们,一家人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简易房里,每天三、四个小时的通勤,却无怨无悔尽心的向我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,教授我们做人的道理;老师们的言传身教,坚定了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上不断追求的信念。

  这一幕幕在脑海里不断地闪回,正是这些,使我们离开母校后,能够展开坚强的翅膀去飞翔,迈出一行行坚实的脚步。正是这些,使我们面对一次次人生道路的转折点,不需徘徊,勇敢地做出决择。正是这些,使我们在纷纭的生活大舞台上,

错位,坚守住自身的角色。也正是这些,在我心底埋下了深深的母校情结,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断地升华,最终矗立起一座丰碑。母校是我心中永远的一座丰碑。  (李书鲤  沈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 77级中文系毕业生)